【按】鉴于新浪博客的挡机,笔者最近在抢救一些很早以前的博文。因为许多文章写作时间比较早,在思想和逻辑上都十分幼稚,但也确是当年的直抒胸臆,不“捞回来”有点对不起当时的自己。从写作的风格看,笔者比较欣赏清代大文人袁枚的“性灵说”,反对食古不化,且不应拘泥于传统,要有自创精神。
故笔者自此篇开始“捞”一些相当古早的文章,以此为自己成长的纪念。
下文成形于2014年11月12日
开头:“拈花一笑”:讲“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典故。佛祖所传的是一种至为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拘无束、无欲无贪、超脱一切、与世长存的一种“无相”“涅槃”境界。只能用心去感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许我什么也不讲,可以让大家请坐十分钟,这样才能真正去体会佛,当然这样老师可能不答应。
首先要强调: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佛教或佛学已是掺杂了儒道思想的中国化的佛学。三点简述:
1. 乔答摩悉达多,王子,贵族的宗教(由上而下的关照)
- 外来宗教和哲学思想:分大乘(现今的全部)与小乘(古印度与当前的东南亚)。
- 东汉末年传入,当时人口消减90%,民间疾苦,开始希望出世而去。
- 中华民族的发展从青壮年(儒道的出现)转向中年(佛的出现),看透了、放下了许多东西。为佛教的兴盛打下了基础。后不断发展,“三武一宗”的灭佛浩劫。但由于禅宗的出现,门槛低,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故信者众。而佛教的规化功能被上层所利用,这也许就是暗合了佛教是上层阶级创造的东西,体现了自上对下的关照(而儒道不同——自下而上的观照)。而中国的传统一向是“神权服从王权”,故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各代高僧与皇家走得很近,甚至用一些所谓的“神迹”来感化世人和吸引高层,达到发展的目的。最后到了宋明被理学所接纳,而真正成为中国人心中新的一个“道统”。近代,经过弘一、虚云等大师和台湾一些大师的宣扬,佛教特别是禅宗又兴盛起来。当代儒释道研究比较深刻的,南怀瑾也!(注:时隔数年,笔者对南大师的态度有点转变,只能说“时势造英雄”)
2. 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胡适写中国哲学史,写到一半写不下去,就是缺了佛的知识:
- 大部分留给老师讲,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体现在宇宙观、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影响。但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对人(从对外物、江山社稷和自然转向了人),作为宇宙间这个单一个体和人性的研究,提升了中国哲学的深度,特别是对生死观的影响。佛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无边无际、因果循环的网(六道轮回),讲究因果报应、缘起自有缘灭时,在否定外物永恒的同时又认同通过修炼可得到内心的永恒。特别是禅宗所讲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究的顿悟,提升了中国人思辨水平。当然其也容易把人导入虚无主义的陷阱。
- 说到六道轮回,提一下《超体(Lucy)》(2014)——存在用时间来衡量,通过修炼可跳出六道,即跳出时间的桎梏,就变成了佛,佛是什么。佛便是看起来不存在,但其实无处不在(电影的末尾手机上出现的那句“I am everywhere!”)。“佛法僧”是佛教的信仰核心,有分自信和他信两部分,其实佛在创立时只是想做为个人修炼的指引,并非繁琐的宗教形式。“佛、法、僧”就是分别指对超我、自我、本我的体现。
3. 对现时和世人的告诫:儒家是要要一根筋到底,道家是不要这根筋,而佛家告诉我们要绕过这根筋(破执——放下不等于放弃,破除执着不代表不坚持)
- (1) 因果报应说——空谈“为人民服务”,但求现世报,不一定,平日行善,善因自然在心中潜滋暗长,如果积蓄正能量一样,自会有善果,不一定是现世或许是来世或自己的后人。(习仲勋家族和六祖慧能真身的故事)
- (2) 佛教的一个偈子——“云在青天水在瓶”要懂得取舍,如何适应环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深发到毕业论文开题的事,以小见大(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宏大叙事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写的,你在自己的小范围内做成专家,毕业论文自然而成。
总结:佛家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就是让我们化繁为简的道理,事情是把简单的变成复制的容易,而把复杂的变成简单的难。身无他顾,才能无敌。人生低潮的时候用点儒家,高潮的时候用点道家和佛家。如果从儒释道的角度综合起来看,儒家教我们要一根筋到底,道家教我们不要这根筋,而佛家告诉我们要绕过这根筋——即破执,放下不代表放弃,破除执着不代表不要坚持,这才是佛学的大智慧!最后,我要声明佛法无边,慧根不够,有可能大多数人认为本人当下的言论基本是胡言乱语——但是不论我懂与不懂,不论你爱与不爱,佛就在那边,不增也不减。I am everywhere!(终)